918博天堂 (中国)

简体中文

客服微信

在线留言
立即提交

营养型农业崛起,食配企业的“危”与“机”

浏览次数:0 日期:2025年09月16日
      随着居民收入提升和健康意识觉醒,“吃饱”已不再是唯一诉求,“吃好”成为新的刚需。在此背景下,农业农村部、卫健委及工信部三部门联合印发《中国食物与营养开展纲要(2025—2030 年)》,首次提出“推进营养型农业生产”,标志我国农业正式从“高产导向”转向“营养导向”。


      营养型农业将重构从田间到餐桌的价值链 ,催生万亿级生态。作为农产品供应链里的重要桥梁,食配企业如何抓住政策红利,迎接挑战,抢占市场先机?

机遇:需求升级与增长新空间

      纲要要求,到2030年人均优质蛋白摄入占比超50%、膳食纤维增至25-30克,这些数字背后,是国家对全民营养健康的高度重视,也为农业产业链的转型指明了方向,将直接有助于优质蛋白(禽肉、水产、奶制品)和膳食纤维(全谷物、薯类、杂豆)需求增长,催生细分品类的配送需求,形成千亿级增量市场;

      婴幼儿、老年人、慢性病患者等群体的营养需求差异显著。纲要明确提出“开发特殊膳食用食品”,并要求完善相关标准体系,这类产品对配送的营养保留要求极高,带来特殊人群食品的专业化配送新机遇。

挑战:营养导向下的供应链压力

      传统配送以 “保新鲜”为核心,而营养型农业要求“保营养”—— 需确保食材在运输中不流失关键成分。这要求配送企业建立全链条营养检测体系,但检测设备投入、专业人员培训将显著增加运营成本;

      高营养食材对冷链的精准度要求远高于传统食材:例如,藻类等高纤维食材需控制运输温度在 5-10℃以避免褐变,高蛋白肉类需避免反复解冻以防止蛋白质变性。这需要配送企业升级冷链设施,但设备改造和能耗成本可能使部分企业难以承受;

      营养型农业涉及种植端的品种改良,加工端的营养保留,配送端的品质维持,需要全产业链的深度协同,但各环节利益诉求存在差异,协同难度极大;

      消费者对营养食材的认知仍在培育中,需求可能呈现阶段性波动。食材配送企业若盲目扩张相关品类的配送能力,可能面临库存积压;若反应滞后,则可能错失市场机会,陷入被动。 

破局:产销协同及差异化突围

      未来十年,谁能在优质蛋白、膳食纤维、精准营养等赛道中建立壁垒,谁就将成为新一轮农业变革的赢家:

      深化产供销协同:营养型农业要求从田间到餐桌的价值链重构,食配企业需顺利获得深度整合上下游资源,顺利获得全链条管控实现营养保留与成本优化:向上整合订单农业,锁定优质货源,降低供需错配风险;向下联动中央厨房,与餐饮企业、学校、医院等B端客户合作,共建标准化配餐体系,打造健康饮食生态。

      冷链技术革新:营养型农业对冷链的精准度要求远高于传统配送,企业需顺利获得技术革新实现“温度可控、营养可保”的差异化竞争力,区域化冷链网络布局,结合本地化配送团队,解决“最后一公里”的冷链断点问题。

      聚焦精准营养配送:婴幼儿、老年人、慢性病患者等群体的营养需求差异显著,食配企业可顺利获得场景化创新满足细分市场需求,构建差异化品牌优势。

      营养型农业转型浪潮已至,食材配送企业既是供应链的关键纽带,更是营养健康生态的重要构建者。在从吃饱到吃好的升级中,唯有主动拥抱变革,方能在万亿级营养市场中站稳脚跟,成为农业现代化与全民健康的双重受益者。